最近,有兩個話題熱度不減,一則是,17歲男生不愿上學,爸媽讓其擺攤體驗生活接受“吃苦”教育,結果他10天收入萬元,干勁十足;一則是,開學季,多所學校給新生安排了軍訓,有網友認為是“沒苦硬吃”,也有網友覺得應該以此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……開學季,這樣的話題讓筆者思考一個問題:在這個物質豐富、生活條件優越的時代,孩子要不要接受“吃苦”教育? 什么是“吃苦”?對這個問題,相信每個時代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。比如,于老一輩人而言,可能吃不飽、穿不暖是苦;于中年人而言,或許承擔家庭重擔是苦;對現在的一些孩子們來說,學習壓力大是苦等。 時代在變,“吃苦”漸漸地不再是簡單地指物質上的匱乏或生活的艱辛,而是一種通過挑戰自我、克服困難來獲得成長和進步的過程。如今,雖然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,但競爭依然激烈,壓力依然存在。如何在這種條件下培養孩子?有時,“吃苦”教育不失為一種方法。 其一,是要通過“吃苦”教育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。獨立自主的能力不僅包括生活自理,還包括解決問題、自我決策等方面。開學季,我們經常在校門口看到家長給孩子背書包的畫面。孩子真的背不動書包嗎?有沒有想過解決方法?如果自己上下學怎么辦?事情雖小,但我們可以看出,現在孩子需要進一步提高自主性。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或者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事,家長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,可能會得到一種意想不到的結果。 其二,是要通過“吃苦”教育塑造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。近年來,不乏有孩子因為學習壓力、人際關系等出現心理問題,甚至發生悲劇的事例。性格決定一切,“棍棒教育”固然不提倡,但一味的“鼓勵式”教育,會不會降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?或許吃點失敗的“苦”,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,迎接困難和挑戰。 筆者認為,“吃苦”教育并不意味著犧牲孩子的快樂,讓他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;“吃苦”也不是簡單地吃“憶苦飯”和干臟活累活,“沒苦硬吃”,而是在能力范圍內做應該做的事,真切感受生活的苦與樂,從中養成獨立自主、堅韌不拔的意志,讓成長步伐更加穩健。 |
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: fynewsnet
全城最新資訊,盡在掌握